在古代,考上状元有多难?一名小童,要先后经历童生考试、乡试、会试、殿试。最理想情况下,学生要花上十几年才能考上状元卓信宝配资,“寒窗苦读”反倒是保守的说法。
但也有很多人穷尽一生也考不上,因为状元的录取率极低,平均五十万士子,才会出现一个状元。
可是,清朝后期,一名考生仅仅只用了八个字,便让皇帝钦点他为状元。这名状元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十分有名。
家境贫困,刻苦读书
1865年,四川资中的一个贫农家,骆成骧出生了。虽然出生于贫寒之家,但他的父亲却有着不属于这个阶级的远见。
9岁那年,骆成骧被父亲送入川中有名的书院——锦江学院。面对父亲的重托,骆成骧不负众望,在十四岁那年就取得州试的第一名!
十四岁就取得这样的成绩,骆成骧自然得到当地大儒的青睐,得到资助的机会,得以继续学业。
展开剩余83%平常,骆成骧得从自己本就不多的资助中,省出一部分,寄回家,这样家人才得以吃上一口饭。
正如孟子所说:“舜发于畎亩之中,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”,古代的贤人非历经平庸不可。和这些圣贤一样,骆成骧也没有被苦难磨灭志向,出人头地的心思长存于他的心中。
一次卓信宝配资,同窗和他对对子,面对同窗的上联“至穷无非讨口”,骆成骧脱口而出“不死总得出头”!
这样的人,怎能不出人头地,怎能不拥有远大前程!
八字真言,锁定状元
1895年,骆成骧从四川远道而来,前往京城参加会试,最终侥幸取得殿试资格,随后参加殿试。
殿试上,身为考官的光绪皇帝一连出了四道有关国事的考题。骆成骧一拿到考题,便立马动起笔来。整篇文章不到两千字,但却锋芒毕露,笔锋直指官员腐败、朝廷无能、百姓艰难、水利不兴等弊病顽疾之处。
这样凛冽直白的风格,自然得不到主考官的喜爱,因此在初次排序中,主考官只把骆成骧排在中等位置,还够不上状元及第。
但是,主考官批阅的试卷都要受到皇帝阅览,皇帝认为无碍之后方可放榜。
当光绪皇帝看到骆成骧的考卷时,瞬间便被文章的开头吸引:“传曰:‘主忧臣辱,主辱臣死。’此即臣发愤忘死之日也!”
恩科那年,正是1895年,仅仅一年前,原本身为中国附属国的日本却经历改革,国富民强,一举歼灭了北洋海军、占领了台湾省和澎湖列岛。而在国内,慈禧又大权独揽,光绪有心改革,但却无力实施。
所以,骆成骧的开头,一下子写到光绪的心坎上。光绪不缺金银、不缺锦衣卓信宝配资,唯独缺能为他分忧、能为他做事、能为他死的臣子啊!
想到此时国家贫弱、内忧外患频发,自己正是苦于无人可用之时。骆成骧却应时而至,真可谓如鱼得水啊!
想到这,光绪帝的眼泪就止不住地流,随后一举钦点骆成骧为状元,而骆成骧因此成为清朝时期四川省唯一一位状元。
试想,如果没有这八个字,骆成骧即使胸有大志,但却不被人发掘。可能历史上的骆成骧只会是一个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乡贤儒生吧。
一生为国,死无余产
自古以来,读书人在中国的地位很高,俗话说“士农工商”便是如此。
这样的地位,是读书人苦读多年换来的,因此,有些读书人在考取功名后,会利用自己的权利贪赃、敛财、蔑视王法。
但骆成骧一辈子,从一至终都是一个廉洁、勤奋、为中国强大而奋斗的人,他这一辈子也堪称读书人的典范。
作为晚清时期的任人物,他最初出现在世人面前,是被光绪皇帝委任筹建京师大学堂时期。众所周知,北京大学是我国两所高等教育最高学府之一,因此骆成骧为我国的现代教育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。
作为光绪皇帝的嫡系,骆成骧可谓是不遗余力地工作。但好景不长,仅仅三个月时间,慈禧太后便发动政变,幽禁了光绪皇帝,作为“帝党”的戊戌六君子,也纷纷在菜市口被砍头。
而骆成骧虽然性命仍在,但基本和朝廷的核心圈无缘。作为一个苦读多年的读书人,骆成骧却反常地没有自怨自艾,反倒前往日本学习!回归后在广西主持新式学堂。
辛亥革命后,他还参与组建了四川省临时政府,卸任后,又参与了当地国史馆的纂修工作。
但是,骆成骧为了报答光绪皇帝的知遇之恩,并没有参与发动革命。从中也可以看出骆成骧的性格。
明明常年在清政府任职,见识到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,但为了为了报答光绪帝的知遇之恩,他并不主动参与推翻清政府。等到清政府被推翻后,他也不作固执姿态,反而主动拥抱共和,十分难能可贵。
不仅如此,骆成骧还在反对袁世凯复辟这件事上有着重大贡献。1915年袁世凯复辟,云南的蔡锷公开讨袁。
正当袁世凯的护国军和四川军队交手之际,骆成骧成功说动了自己的学生,四川督军陈宦,为共和出了一份力。
而骆成骧的功绩远不止于此,1922年,他四处奔走,参与筹办四川大学。一连筹备两所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重点学府,骆成骧实在是功德无量。
他死后卓信宝配资,百姓们发现,骆成骧一生清贫,家里一份产业都没有!
发布于:天津市久联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